享战心资深低吸的实的真法一个验分高抛玩家实经
大家好,我是AL.D,一个在币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韭菜。还记得我之前在Mirror上分享的ordi、eths、pepe等项目的预判文章吗?当时不少朋友都说预测得挺准,今天我想把这个"魔法"背后的底层逻辑掰开揉碎讲给大家听。
其实这套方法论不仅适用于火爆的铭文市场,对token一级市场、NFT交易甚至传统二级市场都很有参考价值。就连Web2时代的互联网营销玩法,也逃不开这个规律。毕竟人性亘古不变,赚钱的逻辑也总是相似的。
从一家自助餐厅说起
让我先讲个有意思的故事。记得去年我家附近开了家"歪脖三自助",人均299,天天爆满。有人说是食材超值,也有人觉得一般。很快就有模仿者出现,结果要么成本太高亏本倒闭,要么根本没人光顾。
这背后的门道其实很简单:老板先用一个月高品质低利润吸引周边3-5公里的顾客,等口碑起来后扩大到10-20公里范围时开始用中上等食材,利润提到20%。再过两个月换成普通食材,利润直接翻倍到50-60%。最后等市场饱和时,又推出499的大闸蟹畅吃套餐收割最后一波...
这套玩法在Web3世界里简直如出一辙。每个项目的推广都像水滴落入湖面,先在最核心的圈子泛起涟漪,然后层层扩散。只是在新媒体时代,这个传播过程被加速了上百倍。
币圈的"三圈法则"
我观察发现,每个项目的参与者可以分成三个圈子:
1. 第一圈:项目方的核心圈子,他们最早知道内幕消息,建仓成本最低。就像自助餐厅开业前就拿到宣传单的老顾客。
2. 第二圈:核心圈子的亲信和优质社区,他们在利好刚开始发酵时进场,就像看到朋友圈推荐才去尝鲜的食客。
3. 第三圈:普通散户,等他们听说这个项目时,价格已经处于高位,就像最后冲着大闸蟹套餐去的冤大头。
有趣的是,在传统餐饮业要半年完成的三圈扩散过程,在币圈可能5分钟就完成了。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总是买在高点卖在低点。
我的实操方法论
为此我摸索出一个笨但有效的方法:给微信里所有KOL和社区做标记。当第一圈的人开始讨论某个项目时买入,第三圈的人开始讨论时卖出。就这么个简单策略,我的综合收益率达到了70%,个别项目甚至赚了120倍。
当然,这只是入门级的玩法。更高级的玩家会通过数据分析追踪"聪明钱"的动向,或者自己成为KOL获取第一手信息。不过我还是建议新手先把基本功练好,毕竟靠别人永远不如靠自己。
给新手的忠告
1. 不要盲目相信社区推荐,大多数时候你已经是第三圈的人了。
2. 与其到处加群,不如静下心来研究项目本身。我见过太多人在各种群里泡了几年还是亏钱。
3. 建立自己的判断体系比任何致富代码都重要。这点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,需要长期积累。
最后我想说,比起这种存量博弈,我更欣赏那些能创造增量价值的项目。无论是破圈的NFT,还是改变游戏规则的GameFi,他们才是真正推动行业前进的力量。期待看到更多这样的创新出现。
(责任编辑:全览)
-
在经历了长达四周的阴跌后,比特币终于给投资者带来了一丝暖意。说来有趣,就在大家都要对"Rektember"(被割九月)这个魔咒认命的时候,BTC却意外地挺直了腰杆。上周近3%的涨幅虽然不算惊人,但在这个节骨眼上,就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,格外珍贵。价格曲线背后的人性博弈26,750美元——这个看似普通的数字,却是比特币近一个月来的最高点。虽然随后又回落到了26,592美元,但这次反弹透露出的信息值得玩... ...[详细]
-
ORDI币在比特币核心言论风波中:鲸鱼玩家们的真实动作令人意外
这几天币圈可不太平,比特币核心开发者Luke Dashjr的一条推特就像往池塘里扔了块大石头,在ORDI这个小众但热门的代币市场掀起不小的波澜。作为一名长期观察加密市场的分析师,我发现市场情绪和实际数据之间往往存在有趣的差距。鲸鱼们的持仓密码有趣的是,ORDI的持有分布情况简直就像在讲一个关于"强者恒强"的故事。前30名持币大户手里攥着1678万个ORDI,换算成美元将近10个亿!这个数字占了总供... ...[详细]
-
最近加密货币市场迎来了一些有趣的变化。作为一个长期观察这个领域的老兵,我发现DeFi市场正在悄然回暖。数据显示,当前DeFi代币总市值已经来到711.38亿美元,这个数字让我想起了去年熊市时的惨淡光景。有意思的是,过去24小时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量达到了48亿美元,这个活跃度在当下市场环境下相当可观。NFT市场:寒冬中的星星之火说到NFT市场,虽然总市值276.69亿美元的数字看起来不算惊人,但2... ...[详细]
-
MetaDukes:当艺术大师遇见元宇宙,或将重新定义NFT价值
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数字艺术发展的观察者,我不得不说最近NFT圈子里最让我期待的,莫过于Knowpia即将推出的MetaDukes系列。这组作品之所以特别,不仅因为它出自资深艺术家CHA之手,更在于它完美融合了艺术性、幽默感和数字收藏价值——这种组合在当下的NFT市场实属罕见。这不是普通的PFP,而是一份独特的数字遗产想象一下,1万个以太坊链上的数字头像,每个都凝结着11位历史名人的精神特质。中本聪的... ...[详细]
-
TON生态掘金指南:从Telegram巨量用户池切入的Web3新大陆
说实话,最近TON生态的火热程度让我这个老区块链观察者都有些惊讶。还记得2020年那个令人唏嘘的时刻吗?当时Telegram迫于监管压力不得不放弃TON项目,多少人以为这个故事就此终结。然而就像互联网行业常说的那句话:永远不要低估一个优质项目的自愈能力。2023年9月那个转折点来得恰到好处 - Telegram和TON基金会官宣合作的那一刻,我在办公室差点打翻了咖啡。他们推出的TON Space自... ...[详细]
-
12月6日这天,比特币圈子里炸开了锅。核心开发者Luke Dashjr的一番言论,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扔下了一颗炸弹。这位资深开发者直言不讳地指出,当前火爆的比特币铭文(Inscriptions)正在利用Bitcoin Core的一个"后门",本质上是在对区块链进行垃圾邮件攻击。技术争端的来龙去脉作为一个在加密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,我记得很清楚Luke的说法:早在2013年,Bitcoin Core就... ...[详细]
-
这波突如其来的暴跌让不少投资者措手不及。就在大家沉浸在"牛市来了"的喜悦中时,市场却突然变脸,合约玩家更是损失惨重。作为一名经历过多次牛熊转换的老韭菜,我深知这种时候最需要冷静分析。让我们抽丝剥茧,看看这次暴跌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玄机。CME缺口:市场难以逃脱的"魔咒"说到这次下跌,不得不提到CME这个"市场预言家"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比特币期货有个很有趣的现象——因为周末休市,周一开盘时总会留下一个... ...[详细]
-
每天打开交易所,看着几百个新币种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,作为普通投资者的我们简直眼花缭乱。说实话,与其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乱撞,不如学聪明点——跟着机构大佬们喝汤不香吗?今天我就来分享一个老韭菜的独门心法:如何通过机构筹码判断项目价值。为什么聪明人都盯着机构看?记得去年我朋友小王,就因为跟进了某知名风投的项目,三个月就翻了五倍。这不是偶然,而是因为这些机构确实有"点石成金"的本事。他们动辄管理几十亿美金... ...[详细]
-
作为SCP Ventures的长期观察者,我不得不说Arweave 2.6版本的升级就像给这个生态系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。记得三年前我第一次接触Arweave时,它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存储项目,如今却已经发展成一个拥有130多个项目的繁荣生态。这种蜕变让我想起早期的以太坊,那种蓬勃发展的势头简直如出一辙。突破性的技术革新Arweave 2.6最让我兴奋的是它彻底打破了存储公链的刻板印象。过去我们总把A... ...[详细]
-
周末行情回暖让不少投资者乐开了花,但咱们玩币圈的都知道,市场风云变幻,今天的狂欢可能就是明天的眼泪。最近有好几个粉丝跑来问我PNT这个项目,说是币圈最火的跨链概念。身为一个在区块链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韭菜,我觉得有必要给大家扒一扒这个项目的底细。PNT到底是什么来头?按照官方的说法,PNT(Penta网络)号称要打造下一代区块链价值互联网的基础设施。说白了就是想在以太坊、EOS这些公链之间搭个桥,... ...[详细]